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领导专题访谈

齐鲁儿女多壮志 奋力谱写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访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周连华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16个市、137个县市区;总人口超过1亿人,居全国第二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尚礼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奋发务实、顽强拼搏、改革创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齐鲁大地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经济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山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既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又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农业、海洋大省。”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周连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美好篇章。

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较快发展,山东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周连华坦言,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产业结构,或者是质量效益,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山东的经济在全国已经位居前列、举足轻重。

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1952年只有43.8亿元,1978年为225.5亿元,1988年超过千亿元,2002年超过万亿元,2018年达到7.65万亿元,2018年山东省一天创造的财富量等于1952年全年的4.8倍。经济地位日益凸显,1952年山东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只有6.4%,2018年提高到8.5%,稳居各省区市前三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4调整为2018年的6.5先后在1990年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2016年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据周连华介绍,1949年,山东粮食产量只有174亿斤,广大农民长期处于温饱不足的贫困境地。1978年之后,全省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山东省粮食总产达到1063.9亿斤,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第三位,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达到1150.3亿元,连续20年领跑全国。“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962年的6794家增加到2018年的3.8万家,工业增加值也由1978年的108.5亿元增加到28897亿元。棉纺、石化、建材、造纸、家电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工业正在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周连华表示,通过实施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年山东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877.4亿元,占比由1949年的16%提高至49.5%,提高了33.5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950年山东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4亿元,1978年也只有64.1亿元,1989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6485.4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山东的人均生产总值也进入了全国前列,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90.8元,1978年升至31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仅为188美元),1999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2015年首次超过1万美元,2018年达到11525美元,处于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新中国70年来山东经济的最大亮点。“去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省委、省政府把综试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历史机遇,确定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周连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年多来,山东紧紧围绕“四新”促“四化”,大力发展“十强”产业,努力强化“四大支撑”,积极培育“三大动力”,着力完善协调推进体系,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进展良好。

深化改革勇立潮头

据周连华介绍,山东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仅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出台改革方案、实施意见500多个,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20多项,省级安排各类改革试点134项,均取得重要进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山东通过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全面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已经基本实现新企业开办不超过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超过5个工作日、新项目从立项到投资开工不超过45个工作日的“3545”目标。截至2018年底,山东超额完成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二分之一的目标,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实有905.6万户,注册资本20.5万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35.2倍和756.3倍。

持续深化企业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山东涌现出“周村试验”“胶东模式”“诸城模式”等全国典型,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0.6%。同时,山东注重健全国企国资改革系统配套的制度设计,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改革走到了全国前列,2018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0%。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1983年,山东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实践“高产优质农业”战略,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农业产业化“寿光样板”全国闻名。截至2018年底,山东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耕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98.1%;“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供销社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

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2013年山东在全国率先调整财政体制,201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又相继印发了40个专项配套改革办法,形成“1+40”的财税改革制度体系。2018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1.28万亿元。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也已经全面完成,村镇银行达到126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首家民营银行——威海蓝海银行获批开业,成为全国唯一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省份。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山东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着力点,不断提升经贸合作层次,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52年,山东全省的进出口总额仅为7357万美元,1978年也仅为8.7亿美元。改革开放之后,全省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9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百亿美元,2007年迈上千亿美元台阶,2018年实现货物进出口2924亿美元,增速居东部沿海省份前列。

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1981年,山东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从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全面展开。截至2018年底,山东外商投资企业从1981年的仅有1户发展到2.95万户,累计吸引21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13个。通过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工程,高水平举办央企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首届儒商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节、首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高端峰会、香港山东周等系列重大活动,2018年山东新批及增资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77个,增长13.2%;重点人才工程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245人。

引导优势产能“走出去”。在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方面,山东敢于先行先试,成效逐年显现。比如,2018年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际投资127.5亿元,增长26.7%。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70年前,山东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铁路仅有津浦、胶济两条干线,水上货运量仅为0.2万吨,交通运输是全省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周连华对此颇有感慨。通过持续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力度,到目前山东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全面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今非昔比。

铁路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18年底,山东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222公里,是1949年的7倍,实现了市市通铁路;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747公里,居全国第三位;进出省高铁通道达到4个。

公路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27.56万公里,实现了“村村通”;高速公路达到6058公里,进出省通道达到17个。

水运建设进展顺利。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吞吐量过4亿吨大港的省份,2018年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16.1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50公里。

机场建设态势良好。截至2018年底,运输机场达到9个,通用机场7个,开通航线676条。

能源保障持续加强。2018年,全省原油产量2237.4万吨,发电量5608.2亿千瓦时,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山东的能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22.9%。

“山东将坚持以加密、提速、扩通道为重点,着力构建‘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周连华给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到2035年全面形成快捷高效的“1、2、3、12”综合交通圈,实现覆盖全省、通达山东周边主要城市的“1、2、3”小时陆上交通圈,实现本省中心城市与世界主要城市12小时空中通达,进出省高铁通道由2018年的4个增加到15个。

协调发展风生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切实加大城乡、陆海、区域统筹力度,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省域东中西部差距不断缩小、省外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已经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协同共进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70年来,我省特别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格局得到不断优化。”周连华坦言,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效显著。目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20.3万家和6.37万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山东还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不断增强,全省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46%提升至61.18%。

陆海统筹优势不断放大。山东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占全国的1/6,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提出“海上山东”战略,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进入新时代,山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要求,加快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深入实施“十大行动”,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增长10%;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值得山东骄傲的还有,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填补了国内海洋渔业高端装备的空白,世界最大、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也已经建成下水。

区域融合协调水平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争取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纳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5197.6亿元,增长7.3%;“一带一路”参与度指数跃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山东深入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创建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民经济动员持续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扮靓齐鲁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山东”建设,不断取得生态文明新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可预期的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不仅如此,山东还科学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功能区协调发展,并着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加强环保督导考核,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通过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已经连续6年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连续15年持续改善。”周连华用一组数据说明山东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在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淘汰燃煤机组130万千瓦以上;2018年压减粗钢产能355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煤炭产能495万吨;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改善9.6%和14%,土地、水、农村面源污染等领域也取得了明显防治成效。

生态修复工作进展良好。近年来,山东加快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进展良好。目前,山东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区)7个、自然保护区7个、森林公园52处、湿地公园67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5%。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山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措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全民小康。2018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91元提高到3954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16297元;城乡收入比由3.4:1优化为2.43:1。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山东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387.6万省定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60万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工作全面铺开。

民生保障持续优化。通过持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山东就业状况逐年改善,2018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据了解,山东省政府已经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万。通过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8年底山东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8.2万所,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养老事业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文化建设成就显著。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坚定扛起文化大省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山东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我省面向城乡居民两大群体,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已经全面建立,覆盖范围和基金规模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周连华自豪地说:“截至2018年底,全省居民养老、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551.9万人和7364.9万人。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力于建立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达已到7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744万人和9403万人,率先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职工大病保险制度,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大幅提高到78.7岁。”

壮丽七十载,奋进新时代。山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毅笃行、开拓进取,昂首踏上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分享
版权所有:山东省发改委
鲁ICP备10017206号
标识码3700000016
联系电话:0531-8606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