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山东省栖霞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认真践行《关于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栖发〔2024〕2 号),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创新实施四大举措,以科技引领、产业升级、数字赋能、梯度培育、服务效能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栖霞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强化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紧扣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鼓励企业围绕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环节全面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升级换代,建立完善技改项目库,组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滚动实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实施重点产业链式成长计划,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矿产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缺失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抓好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链上企业集聚,全面从投资、产品、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培强壮大企业,建强优势产业链条。
加快新兴产业招引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招引力度,支持现有企业投资新项目、拓展新领域,强化链式对接,深度融入省市新兴产业集群。以国家省市政策为导向,加强行业指导,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创新引领、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蓄势赋能。目前,全市工业领域四大特色产业——高端装备业、新材料产业、食品产业、矿产资源业规上工业企业共有4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半数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增长至14家,形成特色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紧抓“智改数转”,拓宽企业向上发展空间
实施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工程,将同兴实业、鑫威科技、鲁电线路等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的产业链重点企业纳入省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大盘子,围绕市场、提质、降本、增效、安全等实际价值提升,加快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能力。
实施重点企业生产线生产车间“数智化”改造行动,借助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带动作用,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引领重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开展“智改数转”。2024年新认定2家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家烟台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1家烟台市级数字化车间,参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达12家。
实施数字产业发展专项服务指导提升行动,完善数字服务体系,分批次为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诊断,指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大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栖霞市5G基站共建设846个,达到每万人拥有5G基站10个以上,城区及工业园区内提供5G网络全覆盖,为数字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做优梯度培育,厚植产业发展竞争新优势
加快打造骨干支撑企业,加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培育推动一批产值拉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链主”企业迈向中高端,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倍增企业从企业规模、增长、效益、创新等多维度发力,栖霞市5家倍增企业实现产业25%的增长突破,获得烟台市倍增奖励。
梯次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精准争请匹配企业迭代升级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机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2024年栖霞市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企业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10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促进小微企业升规纳统,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做好达标企业、种子企业的跟踪服务,确保具备入统条件的工业企业应统尽统,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达到85家,成为栖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强化服务保障,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搭建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持续加快优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24年新增1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创新产品规模应用迭代升级。
优化服务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企业倍增计划、服务企业专员三项机制深度融合联动,持续完善点对点服务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融合推进机制。2024年以来,专班共协调化解企业问题87个,组织政策宣讲会、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10次,开展校企合作、银企合作活动2次,全面落实纾困解难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建强人才队伍提升企业发展动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借助省市高端培训平台,通过专题短训、线上讲课、对标学习等形式开展企业家培训,年内培训300人次以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荐优秀青年企业家进入省“雏鹰”人才库,参与省市“导师制”培养计划,推动企业联合社会力量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多层次培养、储备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