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枣庄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瞄准科技前沿,紧盯市场需求,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突破机床关键零部件和成套设备制造,加快推动传统机床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目前,全市机床及配套企业总数发展到350余家,产品种类涵盖金切机床、锻压机床等10大类、600余个品种,年产值近300亿元;机床及矿山装备智能制造、精密部件、器械装备3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023年11月,枣庄市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1131”突破工程三核之一。
一、坚持聚链成群,厚植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强龙头树标杆。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机床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加快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对年度营收首次突破2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膨胀扩规。目前,全市机床企业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到6家、省“专精特新”企业8家;威达重工上榜全国机床行业30强,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山森数控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二是补链条优生态。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围绕数控系统等机床生产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和质量检测等进行全链条配套,先后招引培育机床配套和补短板项目37个,初步形成“链主”企业为龙头、23家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150余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机床产业集群供应链。目前,基础零部件配套率超90%,关键零部件配套率超60%;滕州市成为全国数控机床重要的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山东省重点打造的高端数控机床基地。三是育集群扩规模。规划建设中小机床产业园,提供手续办理、创业辅导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中小企业“拎包入住”,着力打造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一体的精密机床全链条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目前建成22万平方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驻机床企业70余家,滕州市中小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聚力创新引领,加速产业能级跃升。一是强化科研攻关。设立25亿元工业技改基金和1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基金,采取“财政奖补+基金扶持”等方式,引导企业集聚力量和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引领性科研攻关。威达重工联手清华大学揭榜国家机床“补短板”专项,获批资金4亿元,进入全国机具行业30强;山森数控与天津大学研发的智能电盘属全国首创,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是全国最大的机床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目前,全市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27个,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8家。二是校企联手共育。深化产学研融合,与清华大学等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引进10余名专家学者;携手德国工程院葛兴福院士,助力华数智能制造研究院入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每年为机床企业输送技工技师4000余人;优化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投资2677万元打造“数控系统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公共实训基地2处,累计培训1440人次。三是注重工艺创新。重点发展主轴、丝杠、导轨等产品,推动功能部件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23项,攻坚重大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5项,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27个。2023年,45家机床企业取得省级以上创新成果、科技项目等产业链标志性成果37类130个。
三、强化数字赋能,助推产业提速进阶。一是夯实“数字底座”新基建。深化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园”工程,累计建成5G基站6907个,实现机床产业园区5G信号全覆盖,有效化解机床产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数据贯通难等问题。二是搭建“上云平台”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基地“墨子云谷”,招引中信、华为等11家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推动110家年营收过500万元机床企业上云用云。“鲁班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为20余家企业收集数据5200多万条,企业生产效率提高50%、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清峦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助力“智改数转”加速跑。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赋能行动,建立计划实施、正在实施、已完成技改企业“三张清单”和供应商名录,分类开展企业诊断和赋能对接活动。2023年共开展赋能对接活动20场次,服务企业497家次,推动促进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25个,8家机床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企业,4家机床企业5个项目入选省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