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德州市第37座220千伏变电站——位于平原县的国网德州供电公司220千伏农谷变电站送电投运,新增供电能力18万千伏安。该变电站投运后,不仅可为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项目用电及后续增容提供可靠保障,还将进一步完善德州电网网架结构。
除该变电站外,位于天衢新区的110千伏尚德变电站也于前不久建成投运,至此,全市110千伏变电站总数已达113座。电网工程的快速推进,展现出德州电网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网”一词对于德州还是个陌生词汇。
1905年9月,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城外西南花园投产,局内安装发电机,从此,德州有了第一盏电灯,但直至1949年,德州地区仍处于“有电无网”的落后境地。1969年12月,德州地区电业局成立,当时全局上下仅有15名管理人员、30名复员军人和一些不满20岁的学徒工。就是依靠这些最初的“德电人”,德州市开启了德州电网的草创。
1972年4月15日,德州首条110千伏线路——济-临-德送变电工程投运送电。其后,德州电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1978年,110千伏临邑-齐河线路建成投用,德州110千伏电网形成环网;1984年12月30日,德州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临邑变电站建成投用,同一年,220千伏的“黄二临”线路也搭建完成。到1990年,德州电网已初具规模,110千伏电网已延伸到11个县市。
进入90年代,德州电网建设再次提速。1993年,华能德州电厂投产,不仅供应了本地居民及工厂用电,还为商河、淄博等地提供用电及运行维护。同时,为了保障农村用电,德州电业局开展彩虹工程,让每个乡镇建有变压站、每个村建有变压器。1994年3月20日,德州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8月25日晚,乐陵铁营尤家村村民康景文的家中亮起了电灯,标志着从这一天起,德州实现户户通电。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州电网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朝着电网更可靠、电能更清洁的方向大步向前。
2006年10月31日,德州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德州变电站建成投用;
2007年,全市售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
2012年,德州220千伏电网实现环网运行……
目前,德州电网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数量已经从2012年的19座、44座,增长到37座、113座,形成了以500千伏网架为支撑,以220千伏双环网为主网架,110千伏、35千伏纵横交错的坚强网架格局,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支撑。
在建设坚强网架基础之上,德州市电力系统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配电自动化标准化配置率提升至98.3%,核心区域配电融合终端覆盖率达到80%,重要用户在线监测率达到95%,助力实现停电信息早感知、客户服务更优质。目前,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供电可靠率已达99.98%。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近几年,分布式光伏装机在德州呈现“井喷式”增长。而迅速增长的“绿电”,也为德州电网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德州市早期户用光伏多是百姓自行建设,一家一户并入低压变压器,这种情况造成了电源结构与用电负荷错配,限制了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和接入规模。
对此,德州市创新分布式光伏并网“集中汇流”新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农村居民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合为“光伏阵列”后中压上网——2021年,临邑县临盘街道张家庙村并网成功,成为全国首例。其后,德州市又推出“云储能”模式、上线“智慧透明调度”模块,同时国网德州供电公司率先部署“联通+移动”双5G网络切片,联合思极公司研发国内首套“5G+可信WLAN”AGC终端设备,建立高精度电网负荷预测模型,并与阿里云合作,在电力调度中引入人工智能,研发出高精度电网负荷预测算法,逐步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顺利将澎湃“绿电”送到千家万户。
截至2024年8月底,德州新能源装机容量88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1.38%,占比全省第一。